犬病类
犬传染性犬肝炎(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ICH)是由犬腺病毒1型(Canine adenovirus type-1,CAV-1)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病原体
犬腺病毒在分类上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犬腺病毒分为1型和2型。1型引起犬传染性肝炎,2型引起犬传染性支气管炎。两型具有共同的补体结合抗原,但其生化特性和核酸同源性不同。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可以将其加以区别。犬腺病毒对乙醚、氯仿有抵抗力。在pH3-9条件下可存活,较适pH6.0-8.5。在4℃可存活270天,室温下存活70-91天,37℃存活29天。56℃30分钟仍具有感染性。病犬肝、血清和尿液中的病毒,20℃可存活3天。本病毒对碘酚和氢氧化钠敏感,可用于消毒。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犬,狐狸、狼、熊等也有感染的报告。犬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但1岁以内的幼犬多发。幼犬死亡率达25-40%。病犬和康复犬是犬传染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康复犬尿中排毒可达180-270天。健康犬通过直接接触病犬的分泌液、尿、粪及其污染的用具而感染,也可发生胎内感染造成新生幼犬死亡。
(三)临床症状传染性肝炎自然感染潜伏期6-9天,急性病例,在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型病例,患犬怕冷,体温升至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腹痛,弓背收腹,不断呻吟,渴欲增加,呕吐,腹泻,粪中带血。亚急性病例症状较轻微,咽炎和喉炎可致扁桃体肿大;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是角膜水肿,即“蓝眼"病。病犬眼睑痉挛、羞明和浆液性眼分泌物。
慢性病例多发于老疫区或疫病流行后期,一般不发生死亡,通常可自愈。
本病早期实验室检验出现蛋白尿和胆红素尿,反映了肾和肝的损伤。肝实质广泛损伤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血清酶活性增高。发病早期白细胞减少,在病毒感染期间可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凝血时间延长,血沉加快。
(四)诊断
1.病理学诊断犬传染性肝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肝肿大,表面有纤维素附着,胆囊壁水肿,胆囊浆膜被覆纤维素性渗出物,胆囊的变化具有诊断意义。脾肿大、充血。肾出血,皮质区坏死。肺实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胃肠浆膜、粘膜上可见出血斑点。腹腔内充满清亮-浅红色液体。
2.实验室诊断可取病料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也可病毒分离与鉴定,取病犬血液、扁桃体或肝、脾等材料处理后接种犬肾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随后可用血凝试验或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五)治疗
治疗以抗病毒、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对症支持疗法。注射大剂量CAV高免血清,中和病犬体内的病毒;注射犬用干扰素,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对食欲废绝的犬采取输液疗法,补充葡萄糖、维生素和能量合剂,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促进犬的康复。
(六)防控技术
1.疫情处理:一旦发病,需立即控制隔离病犬,对被病犬污染的环境场所、用具等进行消毒。应特别注意,康复期病犬仍可向外排毒,不能与健康犬合群。
2.健康犬免疫
(1)按免疫程序进行犬传染性肝炎疫苗接种,可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通常采用犬用五联或六联弱毒疫苗,幼犬在6—8周龄时进行一次免疫,以2周为间隔连续免疫3次,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2)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避免从疫区引进犬,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毒传入。如需从外地购入犬,须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
传染性肝炎患犬表现的典型“蓝眼"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