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病类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
(一)病原体
狂犬病病毒在分类上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短粗子弹型,长约180---250nm,宽约75nm。核酸型为单股RNA。经中和试验研究证实该病毒群有4个血清型。狂犬病病毒对外界及各种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对日光、紫外线、超声波敏感,不耐湿热,56℃15-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对福尔马林、乙醚、70%酒精、0.01%碘液、1-2%肥皂水、丙酮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对酸、碱、石炭酸、新洁尔灭、升汞等消毒药敏感。但能抵抗自溶和腐烂,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保持活力达7-10天。该病毒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或隐性带毒动物的咬伤,经皮肤伤口、粘膜感染;也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误食患病动物的肉或动物间相互残食可经消化道感染;也有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报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发病率稍高。本病通常呈地方性散发。与品种、年龄与性别之间无差异。
(三)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与感染病毒的毒力、感染部位伤口距中枢神经的距离长短有关,一般在2--8周左右,至短7天,长则数月至数年。
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多为1----2天,病犬精神异常,喜藏暗处,有的病犬表现不安,举动反常,有时烦燥难耐,用前爪抓地,坐卧不宁,瞳孔散大。兴奋期一般2—4天,病犬反射兴奋性明显增高,特别是受刺激后容易兴奋,如受到光、声及触摸等刺激可出现高度惊恐,患犬喜吃异物,吞咽障碍,唾液增多,后躯软弱。病犬狂暴不安,攻击性强,反射紊乱,喉肌麻痹。狂暴与抑郁交替出现。麻痹期大约1----2天,病犬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消瘦,后躯麻痹,行走摇晃,卧地不起。终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亡。病程多在6---9天。
(四)诊断
1、病理学诊断死于狂犬病的犬多无明显的特征性肉眼病理变化。一般死犬外观消瘦,脱水,头、体表和四肢可有外伤。死于狂犬病的犬,胃空虚,存有毛发、石块等异物。胃粘膜充血、出血、糜烂。肠道和呼吸道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组织学检查具有特殊意义,特征性的变化是可在海马角检出内基氏小体,这是在神经节细胞及其突起中的一种界限明显的圆形至卵圆形病毒包涵体。有时也可在大脑皮质、脑干、延髓神经细胞胞浆内见到。
2.实验室诊断荧光抗体法:将狂犬病高免血清中γ—球蛋白提纯,用异硫氰荧光素标记,制成荧光抗体,取怀疑为狂犬病的犬脑组织、唾液腺制成触片或冷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荧光颗粒为阳性。
病原分离培养:取病料直接检测其中的狂犬病病毒或进行病毒分离,是确诊狂犬病的重要手段。
动物接种:将病犬脑组织研碎,用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低速离心15---30分钟,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单位处理1小时,接种到6---10只30日龄小白鼠脑内,观察小白鼠是否发病死亡,检查死亡者的大脑海马角有无内基氏小体,如发现内基氏小体,则可作出确切诊断。
(五)治疗
临床症状明显的犬,无法治愈,应予以捕杀,并对尸体无害化处理。对疑似病例,应严格隔离,必要时给予捕杀或安乐死。
(六)预防
1.疫情处理: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构成对人的威胁。犬、猫等动物,一旦发病,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扑灭发病动物,房舍和周围环境消毒,避免疫情扩散。
2.疫苗免疫:
(1)由于本病对人具有很大威胁,如人被疯狗或其他动物咬伤后,要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暴露后接种),争取在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前,就使机体产生较强的主动免疫性,从而防止临床发病。同时,用大量肥皂水清洗咬伤部位,充分挤出组织中血液。如咬伤部位为头部或大面积咬伤,则应先行抗狂犬病血清进行紧急被动免疫,再按免疫程序进行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
幼犬一般三个月后即可注射狂犬病疫苗。每年按时注射疫苗是防范狂犬病的有效措施。
(2)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的自然宿主,对其可行的防制原则是减少已证实的媒介动物的群体数量,并避免这些动物与犬、猫和人的接触。
狂犬病病犬兴奋期表现狂躁不安,攻击性强。